师大主页 | 学院主页 | 加入收藏

20级英语二班半月谈之书籍分享

2021年5月23日晚八点,2020级英语二班全体同学齐聚课堂开展本学期“半月一谈”读书分享活动,本次活动分别由黄乐怡、薛可可张龙云倪丽萍、朱星月、朱坤露、杨丽、周玉琴、任乐共九位同学为大家分享他们所阅读的书籍。

黄乐怡同学分享的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阿Q正传》:本书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作者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罗曼·罗兰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薛可可同学分享的是金一南先生的作品《苦难辉煌》:该书沉醉于深深思考中,它告诉人们的东西太多太多。读这本书时的心情,真的很复杂。有对共产党人一心为国为民的钦佩之情,有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深恶痛绝,更有对日本侵略者的极其痛恨。翻开书页,一幅幅历史画面在我眼前重现,一个个战斗情景再次显现。我能切身感受到国家危难之时,一个个热血青年投入到保家卫国的伟大事业之中。这些爱国青年的爱国之情,不是更值得我们现在的青年学习和崇拜吗?从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看共产党的艰辛历程,我懂得了,一个人要有正确的理想,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更要有坚持自己理想信念的勇气和毅力。

张龙云同学分享的是余华先生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本书用温情的笔墨,勾勒出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真实而又平淡的故事,把读者的心灵深深地震撼折服,甚至让读者热泪盈眶,许三观一生中的卖了七次血和一次想卖而未卖成,卖血的过程折射出了许三观的人生理念。同时,也体现出了人性的伟大、善良、真诚、智慧和丑陋、自私、愚蠢。许三观卖了好多次血,第一次是为了娶媳妇,第二次是为了赎回别人那走的东西...第三次,第四次...他每一次都是用卖血解决问题,这好像成为了他没有办法的办法。虽然他知道,卖身也不能卖血。卖血就是卖命,这似乎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那种没有节制的伤害自己。为了妻子,为了孩子,真正体会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还好最后都恢复了昔日的平静。很多不寻常的东西会慢慢的变成一种习惯,直到你领悟的那一天,全都没了。当有些人认识到时,却发现自己才是这个世界里最孤独的人。

倪丽萍同学分享的是老舍先生的作品《骆驼祥子》:本书形象的概括了祥子的性格的变化和生活的变化。他从一个上等车夫变成了靠占便宜,骗人,干红白喜事,整天浑浑噩噩的社会底层人。老舍最喜欢写的是市民形象,尤其是传统市民,好像祥子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祥子完全是被当时的社会与黑暗的环境才压迫至此的。老舍自苦难出生,所以对苦人有很深的同情,想必祥子也是其中的一个吧。祥子的思想上也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他是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农民,不懂变通,只知道好好地把钱紧紧握在自己手中,这也是造成他最后生活的一个原因吧,他的农民形象与虎妞的市民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是,祥子的性格一步步导致了他的末路,而他的性格又社会所变成的,但凡祥子懂得如何好生活,懂得变通,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吧

朱星月同学分享的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先生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该书首次出版于1951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时间跨度很小,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却很大。它揭露了在现代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里,技术挤压着人的原始生活空间,提高了人的感官的自由系数,却降低了人的精神的自由系数。人迷失了自我,泯灭了自我,向着“非人”的异化状态沦落,而社会也向着物化的异化状态跌落。它自出版以来给全世界无数彷徨的年轻人带来了心灵的慰藉。

朱坤露同学分享的是法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先生的作品《茶花女》:该书是第一部被引入中国的西方文学名著,于1848年首次出版。《茶花女》讲述主人公玛格丽特结识了涉世未深的富家青年阿芒,让她对爱情生活有了真挚的向往。然而阿芒的父亲极力反对这门婚事,认为他们的结合会毁掉阿芒的名声和前程,于是他暗中迫使玛格丽特离开了阿芒。阿芒不知晓真相,误以为玛格丽特淫荡无信,断义绝情,愤然羞辱了她。玛格丽特终于在病痛和悲伤的折磨下凄惨地死去。通过这一幕恋爱的悲剧,作者强烈批判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罪恶。

杨丽同学分享的是鲁迅先生的作品《狂人日记》:书中的第一个故事是,描写的是一个有所谓“被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制度。他半夜查看历史,见整本书都写着“吃人”二字。他最终还是相信未来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并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这个故事我看了三、四遍还只是一知半解。主人公的害怕,使我大致了解封建社会的可怕与可恶,他那一系列的想象令我毛骨悚然!我还小,不能完全读懂,可至少我知道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人吃人这种可怕的现象真的存在。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人们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救救孩子......”,最后四个字在我脑中浮现。这四个字的意思一定不是那么简单吧?应该不只是肉体上的拯救吧?还有什么呢?心灵上的拯救?或许还有更多 我不懂的。

周玉琴同学分享的是张爱玲女士的作品《倾城之恋》:该书是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她极力描写这种“废墟之爱”——无爱的婚姻。这种婚姻不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是女性对生活做出的无奈抉择。因此可以说,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虽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感到更加浓重。

任乐同学分享的是巴金先生的作品《家》:我用了两天的零碎时间读完了这部小说。读完这本书,一种压抑的心情才有所解脱。它所引起的感觉跟我之前看电影时是完全不同的。它极大地引起了我同情、悲愤的情绪,甚至影响了日常的心情。该书是一部记录一个正在崩坏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这个在封建制度背景下生存的大家庭,有着不可避免的家庭纠纷、勾心斗角、压迫与不公,但又因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着令人惊喜的反抗。悲与欢、压迫与反抗成为小说中涌动的激流。而其中最动人心弦的是,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在封建制.度的残酷压迫下受苦、挣扎而不免于死亡。因此小说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悲愤与控告的呼声,把斗争的锋芒指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害人的、束缚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必将走向灭亡的道路。

冰心曾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通过本次好书分享活动,使得每一位同学学会了选好书,读好书,好读书。通过书籍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让同学们在读书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味,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让大家都来和好书交朋友,让好书陪伴同学们成长路上的每一天。

(审稿人:余尚文 供稿人:薛可可 上传人:刘婕)

 

Powered by yayuanzi Copyright @ 2013 Wanjiang College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访问人数统计: